
断背(Brokeback),2007年8月由教育部公布的171新词之一,出自李安的同性爱题材电影《断背山》。电影《断背山》讲的是两个小伙子之间一段长达20年的感情纠葛。断背隐喻同性恋,现在网上很流行用“断背”来代替“同志”。中国古代把男人和男人相爱称为“断袖”“龙阳”“分桃”,所以“断背”也就用来暗指两个男人之间的同性相爱。 断背,现在网上很流行有\"断背\"来代替\"同志\"。这是根据李安导演的《断背山》发展而来的,意思当然是指同性之间的恋爱!李安说:“人人都有一座属于自己的‘断背山'”。在这部电影中,李安真正的达到了“直抵人类情感最敏感最隐晦”的一面,将现实中不被认同的真实情感表现出来。李安不赞成人们将《断背山》归类为狭隘的同性恋电影,而认为应该将之视为一个浪漫的爱情故事,也是一部有关全人类情感的影片。 有缘的时尚界里时尚'断背' 断背是一种性取向。那些对与同性产生爱情、性欲或恋慕,称为断背者。断背有时也用来描述同性性行为,而不管参与者的性取向如何。 有人认为,断背是一种现代概念,在不同时代有不同的含义,是无法直接一一对应为现代的\"断背\"的,例如古罗马的\"爱者\"与\"被爱者\"的关系与现代的\"断背\"可能有区别。 美国心理协会位于美国首都华盛顿,成员总数超过15万人,其中包括研究人员、教育学家、临床心理医生、心理学顾问和学生等。早在1973年,他们就已经不再认为断背是一种精神疾病,将它从精神病手册中取消了。 2001年4月20日,《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》第三版出版,在诊断标准中对同性恋的定义非常详细,断背的性活动并非一定是心理异常。由此,断背不再被统划为病态。不再把断背看作一种病态心理,这是中国大陆社会的一个进步。 现代口语中,常常使用\"同志\"来称呼断背者(正式场合下,这个词语的原意不变),另外\"断背\"也有\"同性爱\"等近义词。此外,粤语吸收了英文单词gay后,用\"基\"指断背。但是此词通常具贬义。带有贬义的单词还有\"玻璃\",\"牛郎\"等。在某些地区的方言中,还把男断背者称做\"飘飘\"。 女断背中,\"T\"指特质倾向于阳刚,或外貌喜欢作男性化/中性化装扮者(\"T\"来自英文的Tomboy)。但\"Tomboy\"的本义并没有断背的意思;\"婆\"指装扮、行为、气质阴柔的女断背(又称为P)。\"婆\"这个词在最早是相对于T而来,指\"T的老婆\"。但近年来,婆的主体性已经逐渐浮现,用以泛指气质较阴柔者。Uncle指年长的T;这个词起源于60年代,是女断背用来对长辈的尊称。在中文里则称\"哥\",例如\"张哥\"、\"金哥\"。至于\"拉子\"、\"拉拉\"或\"蕾丝边\"指女断背者(由Lesbian谐音而来)。1990年代,见于台湾作家邱妙津的女断背小说《鳄鱼手记》里,开始流行于台湾。 男同性恋亦有其一套使用的名词与用语,例如台湾同性恋文化术语里较普遍的用语是\"C货\",系由英语\"Sissy\"及\"Nancy\"所衍生而来,指气质阴柔的男同志。MachoQueen(金刚芭比)指外貌非常阳刚,身型健壮,但隐约有阴柔特质或动作及想法的男同志。另外如同于女同性恋者的\"T\"与\"P\",台湾男同恋者一般也分为\"哥\"(普通亦可称'葛格')、\"弟\"(亦可称'底迪')两种角色。两者主要差别不是女性化或男性化的程度,而是保护及依赖两种概念。一般而言,其区分是不明显且无确实定义的。其他尚有\"男风\"、\"走旱路\"等词婉指男同性恋现象。因李安之电影《断背山》夺得奥斯卡后,\"断背\"一词亦成为同性恋之别称。麻烦采纳,谢谢!